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“中国水周”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学校联合属地社区、中小学及行业单位,组织千余名师生志愿者开展“青春护水行 共筑生态梦”主题系列实践活动,以科技赋能、校地联动、文化育人为抓手,全面深化水情教育内涵,助力节水型社会建设。
启蒙节水意识厚植绿色理念
各二级学院积极开展青少年节水教育实践,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入幼儿园、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系列宣教活动。在林之语幼儿园,通过动画展播和“节水地球”手工制作,启蒙幼儿节水意识;在文博小学,开展“识水景”互动和节水标志设计,培养青少年生态责任感;在钱江社区,举办“海绵运水”趣味竞赛和知识问答,提升居民节水参与度。活动寓教于乐,将专业节水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,有效传播节水理念。
深化校地协同构建长效机制
学校创新打造“三位一体”水文化育人平台,持续深化校地共建。一是联合竞潮小学、水博社区共建“亲水实践基地”,聘任15名社区居民及学生代表担任“亲水志愿者”;二是组织百余名青年志愿者开展钱塘江环保毅行,以行动践行绿色承诺;三是开发水韵系列主题文创产品,通过“签名承诺+文创互动”创新活动模式,形成“基地建设—实践育人—文化传播”的良性循环机制,实现节水教育覆盖逾万人次。
科技助力治水实践守护生态
立足水利特点,学校统筹开展“科技护水”专项行动。水利学院师生团队运用无人机技术对河道进行智能巡检,精准定位污染源并开展生态修复;建工学院组织赴钱江水处理厂实地研学,系统学习污水处理工艺及中控技术,以工程技术助力水资源保护,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。
赓续水脉文明传承水利遗产
建工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依托浙江省水利厅“水文化精品研学线路”课题,组建“水利遗产寻觅团”开展专题实践。师生通过文献研究、田野调查等方式,深度挖掘南浔水乡古韵、吴兴溇港智慧等五条线路水文化价值。通过专题推送、校园巡展、线上直播等多元形式,向公众普及水文化精髓,呼吁社会共同守护水脉传承,为水资源保护注入人文内涵。
我校是“浙江省节水标杆校园”、省首批“水情教育基地”,近年来始终秉持“节水优先、生态育人”理念,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水情教育体系。接下来,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,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,以科技驱动、文化浸润、实践育人为路径,持续为水资源保护贡献高校力量,谱写水情教育的时代新篇。





